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4335號判決
修正前民法第1089條固規定:「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權利義務,除法律另有規定外,由父母共同行使或負擔之。但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權利之行使不一
致時,由父行之」。前開但書之規定,應僅於親權之合法行使時,始有其適用,乃當然之解釋。
所謂親權應指對於子女身體之照護(包括住居所之指定、子女之交付請求權、懲戒權、子女身分上行為之同意權及代理權),及財產上之照護(包括法定代理權、同意權、子女特有及一般財產上之管理、使用、收益、處分權)之權利行使而言。又刑法第241條第1項規定:「略誘未滿二十歲之男女,脫離家庭或其他有監督權之人者,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」,所保護之法益,在保護家庭間之圓滿關係,及家長或其他有監督人之監督權。該項略誘罪之規定,並未就犯罪主體設有限制,解釋上享有親權之人,仍得為該罪之犯罪主體,即於有數監督權人之情形下,若有監督權之一方對於未滿二十歲之被誘人施用強暴、脅迫或詐術等不法手段而予以拐取,使脫離原來之狀態,而置於一己實力支配下,使其與家庭或其他有監督權之人完全脫離關係,仍應有該條項之適用。
未成年子女之父母在法律上既均享有親權,不得由任何一方之意思而有所侵害,以父或母一方之不法行為,使脫離他方親權時,仍應負刑事上相當罪責。
原判決以刑法第240條、第241條妨害家庭罪之犯罪主體,必限於本無親權或監督權之人,被告非該犯罪之主體,而維持第一審諭知被告無罪之判決,自有適用法則不當之違法。又被告利用留學之機會,擅自將其稚子帶出國,究竟有無侵害告訴人乙監護權之犯意,或僅為親權之行使,原審未詳加究明釐清,遽為被告無罪之判決,尚嫌速斷,審理亦有未盡。檢察官上訴意旨指摘原判決違法,尚非無理由,應認仍有撤銷發回更審之原因。